药王孙思邈(唐朝初期著名医学家)
孙真人,京兆华原(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)人,唐代医药学家,被后人称为“药王”。
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。他从小就聪明过人,受到老师的器重,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。由于当时社会动乱,孙真人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,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。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,被他拒绝了。孙真人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,探索养生术,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,研究古人医疗方剂。他选择了"济世活人"作为他的终生事业,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,他走遍了深山老林。
孙真人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,不断积累走访,及时记录下来,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《千金要方》。唐朝建立后,孙真人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,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。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《唐新本草》。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。根据史志、本草、《道藏》等文献,以及陕西省耀县药王山有关碑刻,孙真人的著作80余种,今多亡佚。
《旧唐书》提到孙真人“自注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”,两书唐宋以来史志书目皆无著录,久已失传,故其关于道家思想的主张不得而知④,唯蒙文通先生《晋唐老子古注四十家辑存》据赵秉文《老子集解》第六章“谷神不死”句,得孙思邈注佚文一条:“谷神,虚而灵者也、昔,药王孙思邈隐居陇州药王洞,炼丹修道,行医治病,始遗【十剂】。
至宋元时,马真人(马钰,马丹阳)复隐于此,见【十剂】见或有失,细研深究,再行增删,方为今本之祖。【十剂】用药;不离【内经】【伤寒】。奇兵致胜,不落时医俗套,构思精巧,味少效专,投之于症,未有不随声响应者也,又经两位真人,上下千年,始成巨制。后世强誉名曰:【仙家十剂】。历代名医,多密宝之。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,复由宝鸡鸡峰山(或青城山)道士蒋信平在传于世。